陕西秦岭中生代构造与成矿研究通过评审 - 单位要闻 - 陕西地质信息资料中心

单位要闻
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:陕西地质信息资料中心 > 新闻中心 > 单位要闻 >

陕西秦岭中生代构造与成矿研究通过评审

发布日期:2018-03-22 09:06:00     作者: 区调所 郭岐明     浏览数:8    分享到:

古城二月,春花扑面。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,“陕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构造体制与成矿作用研究”项目迎来成果报告评审。光阴荏苒,从2013年至今历经五载,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、陕西地质信息资料中心的精心领导下,这项秦岭找矿的重大基础研究初战告捷。2018年3月15日,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组织,由长安大学汤中立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,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赵东宏研究员为主审,西北大学赖绍聪教授、长安大学裴先治教授等共9位专家学者评审。专家组高度肯定这项研究的创新性成果认识,也指出了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方向,一致同意通过评审。
        中国工程院汤中立院士在评审会上,结合数十年研究的阅历,感慨万千地说:小岩体成大矿,这个项目将岩体,特别是小岩体成矿与中生代构造体制结合起来,立项很重要,项目达到了目标。
        西北大学赖绍聪教授长期研究秦岭,他认为:该成果在秦岭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方面做了大量证实、研究工作,提出了“双域作用、两大体制、带状转换、叠加成矿”的重要认识。
        西安地调中心赵东宏研究员、李宗会研究员多年主持西北区秦岭计划项目,深知秦岭找矿及基础研究症结所在,他们评述该项研究,形象地称: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视角出发,站在秦岭造山带之外,从构造-岩浆演化、中生代上叠沉积盆地时空迁移、成矿、区域构造变形等方面,旁征博引,系统论述了陕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构造体制特征及转化过程,首次提出构造演化的具体时间范畴,细化为三期7个阶段的造山过程演化。从构造变形、岩浆演化及成矿耦合等方面,论证、引入了古太平洋板块、古岗瓦纳板块俯冲-碰撞远程效应,尝试从古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联合、交替作用,探讨了秦岭造山带“立交桥”式构造和北东向构造成因的深层动力学机制,创新了前人关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时期造山演化的认识。
        同时,项目还对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小岩体调查研究,探讨了不同地区与成矿相关的小岩体的岩石学、地球化学、年代学和成矿作用,分析了岩浆源区性质、形成机制。在南秦岭、北秦岭新获晚中生代大批量锆石U-Pb同位素年龄,为构造-岩浆演化研究提供了新依据。并在蟒岭西部首次开展1:5万重力测量寻找隐伏(半隐伏)岩体,取得显着成效,创新了与隐伏(半隐伏)岩体相关的金属矿产找矿方法组合,对于找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。编制了1:50万《陕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地质图》、《陕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成岩年龄图》等综合研究图件。
        陕西秦岭地处中国东部和西部构造转换交接地带,地质构造区位关键,矿产资源潜力巨大。评审认为项目虽然取得了重要成果和认识,具创新性,但面对当今地学前缘和秦岭找矿的重大地学问题,还有很多问题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,建议后续按照“构造-岩浆岩-成矿”系统研究的思路,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。


上一篇:“北山成矿带东段金钨多金属矿成矿规律与找矿突破” 科技成果喜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下一篇:工作质量获优秀 表扬喜报频频传